2025-07-11 15:19:47
微信扫一扫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鲍仲梅先生
1
2025年6月6日上午袁青打来电话,告知仲梅兄最近病重,得知这个消息,我仿佛被惊雷击中,极度震惊。怎么会这样呢?今年清明节时我到他家探望,见他人虽消瘦,但精神尚好,交谈中不见一丝病态,他还签名送我们每人一本《周济词选》,临别前大家还在他家院中合影留念。真想不到,他怎么会突然病得这么重,而且危在旦夕,我实在难以接受。
6月12日上午,我和袁青一起来到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大楼628病房探望他,只见他无力地躺在病床上,人已非常虚弱,正在输液(营养液和葡萄糖)。他二儿媳徐曲告知他我来了,他依然如同既往微笑着轻声地叫我“坐坐”,然后又轻声嘱咐徐曲把他新出版的书送给我。在病房里,只见他时而睡着,时而清醒睁开眼睛,但已经无力与我们交谈。徐曲向我们介绍了病情,他平时胃疼也不吭声,这次是实在疼痛难忍才告诉家人,被家人赶紧送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已是胃癌晚期,而且扩散到肝部,已经无法手术了。而打靶向药又需要同时进行化疗,他的情况已经无法化疗,所以只能保守治疗。我们在病房呆了一会,就要告别了,我非常难过,但又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只说:“保重保重”,他挥动着挂着针的手与我告别。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和痛心。我明白这是我们最后的挥手告别了,真是“举手长劳劳,相别何依依”。我很想为他拍一张照片,但又希望能有奇迹发生,他能康复如昨,再与我们谈笑风生。
镶金潜鳞升华 利永紫砂博物馆收藏
镶金潜鳞升华(局部图)
离开了医院,随徐曲到她家拿到了这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刚刚出版的《问梅消息》,看到他的呕心沥血、精心设计制作的件件精品力作,想起他开创的紫砂金银丝镶嵌的新的门类,真是百感交集。真是天妒英才,一个具有如此才华温文儒雅品质高洁聪明能干的兄长可能就要永别了,心中感到无比沉痛和难受!
2
离开医院,关于仲梅兄的件件往事如同电影般地在我眼前一一浮现!
50多年前,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每天上午我往丁蜀中学走去,大约走到离丁中不远处三岔路口附近的蠡河边,我总会见到三四个青年工人有说有笑地与我们迎面而过,朝着蜀山方向走去,他们都是紫砂厂的青年工人,其中有一位中等个子的青年衣着整洁,皮肤白净,宽阔的额头,大而明亮的双眸,显得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这就是仲梅兄。虽然当时我们并不相识,但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1年左右,我与他相识了,因为他和我祖父裴石民先生的至交老伯伯施福生的大女儿秀春姐相恋并结婚了,而且他们的新房就在我家隔壁朱家的里屋。他家简单装修时,我也帮助拌石灰。后来他们又租住在我家外隔壁杨家原来住的房子,我也时常去玩。他那时租住的房子非常简陋,但一走进房间,就感觉整洁雅致,一尘不染,家具布置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家办公桌上的一只收音机上镶嵌着他用红色赛璐璐牙刷柄雕刻的飞鹿,栩栩如生,非常惊艳,使我第一次感到他具有不凡的艺术才能。那时,他还送给我家藏的一些古诗词书籍给我阅读,但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周济的后人。
镶银坤元泻玉壶 利永紫砂博物馆收藏
他和秀春姐都在紫砂厂工作,两人相识相恋。他的母亲是清代著名词人周济的后人,父辈在丁山白宕经营窑货,家境很好,属于大户人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非常讲究出身,老伯伯顾虑女儿与他成亲后会受到牵连,并且会影响到下一代,所以一开始并不同意。由于老伯伯是一个非常严厉在家里说一不二的人,怎么办?这时我祖父和老艺人王寅春先生出面了,因为他们都对他的人品才能非常欣赏,认为他规规矩矩,为人诚实可靠,而且非常聪明,应该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而老伯伯对我祖父和王辅导关系又很好,也能听得进他们的话。秀春姐告诉我,我祖父说话也很有技巧。他和老伯伯说:“我会看相,我看这个小佬(指仲梅)的相貌是福相,将来会有出息的。”老伯伯接受了两位老朋友的意见,同意了他们的结合。
后来,他们的长子庭博出生,被他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穿着一身小制服,非常惹人喜爱。老伯伯也非常喜欢这个小男孩,我的祖父母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他常常坐在我家的一张小藤椅上,我奶奶也帮助照顾。
我祖父当时已经年龄很大了,阁楼已经上不去了,他放在阁楼上的一些资料物件在黄梅天也常常请仲梅兄帮助取下来晾晒。
1969年深秋的一天晚上,我祖父突发脑溢血,昏迷不省人事,家中只有我和奶奶,我只得跑到东坡附近的周荣贵厂长家,请他帮忙找人将我祖父急送医院抢救。周厂长很快找到了6个青年工人。其中就有仲梅,由他们用躺椅把祖父抬到三里路外的丁山工人医院。这些青年工人是做紫砂的,并不干重活,而我祖父体重很重,所以他们抬得非常累,轮流换班时我看到他们都直喘气,这使我充满感激。就这样使我祖父及时得到医治,转危为安。
3
仲梅兄15周岁就弃学工作了。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他进厂后想拜著名紫砂陶刻老艺人任淦庭为师,但当时任老已经71岁,任老的夫人开始不同意,说任老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收徒弟了。但当任老问他的家庭情况后,又很高兴地说两家是世交,乐意收下他这个徒弟。任老收下他后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学艺先要学做人,要踏踏实实学艺,老老实实做人,立志做个有技术有文化的紫砂接班人”,他还给他起了艺名“云志”。任老认真教他如何临摹书画,研究字型的结构及画面的构图、虚实、颜色的深浅,并且从紫砂陶刻最基本的磨刀手法教起,指导他学习刻字时运刀的深浅运转,用刀的轻重顿挫,以及如何追求刀法的清秀等等紫砂刻绘方法。在任老的悉心教导下,他埋头苦学,勤学苦练,刻苦钻研,逐渐在紫砂陶刻领域里脱颖而出,其人其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黛珠提梁 利永紫砂博物馆收藏
文革结束后,他进入了紫砂厂研究所开发新产品,其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先在紫砂装饰、仿古雕塑等新产品开发上不断探索创新,接着又首创了在紫砂器上用金银丝镶嵌的新门类。为了开创这门独特的紫砂装饰工艺,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尝试,对刻制图案的设计、刻槽的形状深度等都研究出一套独特的方法。要把手中的一把特制的小锤子在非常容易脆碎的紫砂器上将金银丝镶嵌进去,而且要呈现完美的艺术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使得金银丝能完美地按照设计的图形牢牢的镶嵌在紫砂器上而且永不脱落。
他具有优秀的设计、绘画、书法、雕刻与镶嵌技艺,他夫人施秀春则有过硬的紫砂壶制作技艺,所以他们夫妻两人珠联璧合,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高雅的紫砂艺术品。这些作品设计新颖别致,壶身或仿古器造型,或在壶盖、壶钮、壶流、壶把上别出心裁地设计制作出或古朴或写实或抽象的各种雕塑,在壶身上有时又用不同的泥色进行镶嵌装饰,与恰到好处的金银丝镶嵌结合,如行云流水,使得每件作品既华贵而又不失传统,壶身干净利落,光洁丝滑,清新高雅。其作品无论是造型设计、泥料选择、制作装饰,总体效果,都能感受到设计制作者匠心独运、不落俗套。而且他们的创新作品不断,从不重复前人的东西。每一件作品都富有新意,别出心裁,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他们的创新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业内的高度评价和海内外市场的大力欢迎,他还作为首批紫砂艺人到孟加拉等国家和香港展示紫砂技艺,受到了孟加拉国总统府颁发的操作表演优胜奖,其作品“镶银丝博浪锤壶”的照片被选作《日本中国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十周年纪念刊》的封面,有的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潜心创作
珠联璧合
仲梅兄多才多艺,才华横溢,他不仅聪明,而且动手能力强,凡事都能认真钻研,细致而又耐心,只要出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他不仅精于书法、篆刻,其绘画精于工笔花鸟,他还善摄影,精于厨艺和园艺。记得1984年春天他带着老二鲍骧随厂里到杭州旅游,曾在我在浙大进修的老和山下的研究生宿舍住了一晚,当时正值五四青年节,宿舍楼后的学生俱乐部里学生们彻夜狂欢,闹到半夜,我们也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起走到灵隐寺紫砂厂旅游集合地,在照相时,我往往对着建筑正面就照。他告诉我,应该选择飞檐翘角,这种角度比较好。他的厨艺水平也令人刮目,每次我从外地返乡,他们都非常热情地请我到他家吃饭,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做的一只腻蟹糊将豆腐做出了螃蟹的味道。记得1999年我刚调到常州工作不久,单位里要我陪同到宜兴采购一些紫砂壶,也是他和秀春姐就在家里招待午饭,热情接待并帮我们上街选购。他现在居住的院子不大,但打理得生机勃勃,充满雅趣,假山水池花木,错落有致,沿院子围墙边的绿植郁郁葱葱,园中各种鲜花应时盛开。家中的布置雅致整洁,一尘不染,墙上挂着他自己的书画作品或紫砂作品照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赏心悦目。
仲梅兄虽然看似儒雅,但骨子里却十分刚强。他为人正派,品质高洁,从不与人争名夺利。虽然早在2000年就评上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获奖众多,但却不再参评荣誉头衔,并对业内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退休后,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承担了应有的义务。平时在家写字作画,莳花弄草,指导子孙,过着平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晚年生活。
在他们夫妇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也都从事紫砂事业,都为人正派,成绩斐然,都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业内具有很好的口碑,这也是值得他欣慰的。
4
我每次到他家拜访,都受到他和秀春姐的热情接待,他总是和颜煦色,热情招呼我坐坐,然后泡上一杯香茶,热情地畅谈交流,我们共同语言很多,总使我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我高中时期,他就为我刻过一方石章,我至今仍在使用。他还送给我一些他的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和清雅的画作,送给我一些精美的紫砂器,让人爱不释手。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紫砂业开始兴旺复苏之时,他送我《壶锦》、《宜陶之旅》等书籍,后来又送给我《砂壶汇赏》一书,这些厚重的反映海内外紫砂研究的专业书籍,使我开始对家乡及祖辈从事的紫砂行业及历史、现状有了较多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2007年开始编辑祖父裴石民先生的作品集,得到他和秀春姐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我联系拜访相关人士、征集资料。他还应我请求,为这本作品集题写书名,当时他非常谦虚,一再推辞,说最好找名家题写,但我坚持请他题写,这不仅因为他的书法水平高,而且因为从我祖父与他岳父施福生老伯伯开始我们有几代人的情谊,所以请他题写我祖父的作品集书名别有意义。
在医院里,仲梅通过他二儿媳徐曲送给我最后的一件礼物——他的作品集《问梅消息》,此书全面介绍了他的从艺生涯及在紫砂金银丝镶嵌的首创贡献及取得的艺术成就,作品照片摄制十分精美,书籍印刷装帧高雅精美 ,令人爱不释手。里面的文章也篇篇言之有物,而且充满情感,读之令人感动。年轻的藏家尚先生居然能对仲梅兄的人品和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并能付出这么大的精力来编撰出版此书,真是令人钦佩。仲梅兄的后辈也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为长辈和紫砂事业默默奉献,非常值得赞许学习。此书在他病前得以出版,非常有意义,也是对他很大的安慰。
最后的合影(摄于2025年3月29日,右二为鲍仲梅先生)
作品集《问梅消息》
不幸的消息终于传来了,2025年6月23日上午6点36 分,仲梅兄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2岁(虚岁)。6月24日下午我和弟弟、姐夫及外甥到他家吊唁,在遗体前三鞠躬告别。
2025年6月25日上午8时,在宜兴殡仪馆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这也是在酷暑高温中难得的凉爽天气,大家都说他一辈子知趣,在这最后的时刻,也不给大家增加麻烦。宜兴紫砂工艺厂徐建荣厂长、宜兴陶协史俊棠会长在吊唁仪式上分别致辞,他们对仲梅兄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毕生致力于紫砂事业以及首创紫砂金银丝镶嵌工艺的成就给与了充分肯定,特别是高度赞美了他不求名利、不求闻达的高贵品质。吊唁大厅里仲梅兄的遗像两边挂着的一副对联:“梅经风雪香愈浓,人若无求品自高”,这是对他一生为人及品格的非常恰当的评价。
著名紫砂研究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研究员在得知仲梅兄病危的消息后,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件中说:“人生有尽头,但是在生命里,做到自己想做的,又做得好,就无愧一生。
鲍仲梅大师的金银丝嵌及雕镂工艺,在紫砂茶壶是独步艺林的,大家万分敬佩,启导后学创新。我想,鲍大师是贡献巨大,不负平生的。”
永别了,仲梅兄!您的一生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愿你一路走好,在天堂没有痛苦!我会永远记住您意气风发的模样,永远记住与您如沐春风般的交往!您在紫砂器上进行金银丝镶嵌的首创贡献将永载艺术史册,您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对名利地位不求闻达的高尚品质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作者:裴峻峰,系紫砂“七大老艺人”裴石民嫡孙、常州大学教授
日期:2025-07-02
微信扫一扫